第五章 坚定的于老爹-《汉家日月》


    第(2/3)页

    如此种种,胥役对上平民是如狼似虎,敲骨吸髓,实在是大明一大恶疾!不治,亡国指日可待!和于老爹推杯换盏中,刘捕快对以上那些道道,断断续续的说来,时而怡然得意,时而破口大骂,浑然忘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且是格外凶狠,名声在外的“乐亭一虎”。

    忽然,刘捕快乜眼看了看于老爹,冷笑道:“对了!刚刚你说什么来着?买地?我且问你,现在你自个儿自己田地里出产如何?交了赋税,又剩几何?”

    于老爹闷声道:“这年景,天公不作美,连年干旱,除了庄外清河边上六十亩水浇地,

    每亩年产近一石二斗外,剩下远边二十亩旱地只能收个几斗。”

    “就是了!”刘捕快冷笑道:“你收这么点粮食,夏秋两税征收,你还要把粮食运到县城卖掉换成银子好来缴税。城里那帮奸商,我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每当农民卖粮缴税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压价,过了这时候,又是抬价高卖,这低价进,高价出,转手就黑上不少钱!啧啧,真是好手段!”

    对这个,于旺倒是略有了解,大明政府以前征收赋税,收的是实物,农民可以直接上缴粮食,或者布匹之类的抵税。自张居正变法,施行一条鞭法后,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按亩折算,合并征收银两,普通农民手上哪有银子?只好拉粮食去卖,这个时候奸商发财的机会就来了。

    说到这,于老爹这么老实的性格也骂出声来:“这些黑了良心的奸商!活该千刀万剐,断子绝孙!”

    是的,由于每年征收赋税的时候,市场上卖出的粮食骤然增多,这是奸商们正好联手低价吃进的大好时机,而粮价不断下跌,农民只有卖出比正常价格时候更多的粮食才能获得交纳赋税所需要的银子,于老爹在这方面可是吃够了亏。而到了征收赋税的时段过去,市场上的粮食减少,奸商们转手一变,于是粮食价格又会上升,低进高出,这银钱是哗哗而来。

    由此一来,一进一出,加上官府的层层加派,农民千辛万苦打一石粮,算起来,交给朝廷的赋税倒达到六斗。

    这样交了税后,普通民户一年辛苦所得己是去了一大半,籽种、农具、债息等等费用还不含在内。余下是家中人口的嚼头,省了再省,拿剩下的粮食换了糠,麸等难以下口的粗粮,以三口之家,一天吃食一升五合计,余粮仅足支用数月,这样到了第二年的粮食出产期,还有数月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了。

    如果老天开眼,风调雨顺的,有个丰年,那么老百姓苦熬着,日子也能勉强活下去。但最最要命的是!眼下大明连年旱灾,除了那些上好的水浇地能勉强亩产一石外,那些旱地靠天吃饭的,亩产完全只有几斗,据说旱灾严重的陕西,河南等地方,干脆是绝收。

    眼下的大明,官绅优待是不用纳粮的,虽然一条鞭法执行一来,官绅额外的土地也要征税,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今一同!上下勾结,关系错综复杂,偷税漏税是常态,那些本该地主豪绅交的赋税全转嫁到普通贫民头上。

    针对这现象,俗语有云:穷人纳粮,富人纳凉。

    眼下的大明,除了那些官绅豪强,买地完全是赔本的买卖。种地还不如不种,有地不如无地,也亏于老爹平时有刘捕快的照应,那些名目繁多的摊派落在他头上大大减少,不然也撑不起这个家。

    “啪”,忽然刘捕快重重的的在桌上拍了一掌,震得桌上的碗筷直跳,吓得于老爹打一寒颤,只听刘捕快喝道:“于老焉啊于老焉!你可真是糊涂啊!这么明白的账,你不会算?买地,买地!你可是猴儿戳蜂窝,自讨苦吃啊!好好的日子不去过,您今年贵庚?还没有老糊涂罢!”
    第(2/3)页